close

之前在粉絲專業有分享過自己的操控養成,也來放上部落格跟大家分享,希望大家都可以開出自己的STYLE

 

昨晚,有位坐過我車的朋友,二個人聊起了所謂的技術跟操控養成,這位朋友,不論在技術跟實務上都很扎實,好玩的是,坐過一次,就能分析我的操控養成的來源,真的很好玩,也回想了很多,以前回憶,也湧上許多,趁著還新鮮,跟大家分享一下,我自己針對開車上,一路走來的歷程。

朋友說,只坐一次,他對我養成背景的分析,有二個依據
1. 跟我平常開車有關,簡單說就是盡量以乘客坐得舒服為基礎,在資源充足下,會避免一切重煞重吹油門,但又不想太慢..... 因此帶煞變成了一種為了達到這目的,所產生的良性副作用,但主要目的卻不是為了做秒跟跑到最快,所以是種間接養成。

2. 另一個朋友說,我開車的習性讓人有點猜不透,朋友說其實不是,我只是在為了節省資源跟有效利用手上武器,進而在節奏加快時,把這些特性放大出來,我想他意思是, 因為資源武器都會變,操控法就會跟著變化。

朋友分析得很正確,想當年在英國,都是開手排,而我都是租車,不管開哪一台車,我一上車第一個目標永遠是把換檔換到比自排更舒適,轉向力求車身動態最安定化去做。所以我跟朋友說你完全正解了,我的操控自始自終都不是為了速度而生,而是盡可能,在車輛最輕負荷下,甚至乘客最舒適下,可取得最安定跟最快速度。

在開了S2000之後,基於一些原因,對乘客舒適度要求更高,我更是不管快慢,都力求所有動作最精簡化,因為我相信這樣我身邊的人,才不會有太大負荷跟壓力,所以我也喜歡邊開邊注意我的副駕, 希望她坐的舒服沒壓力, 也因為我們不是什麼有錢人,在最有限資源下,或是應該說最不損耗資源下,達成這車的安定速度,所以甚至油耗都是我顧及的一環,目前蛋白油耗平均10.80,我就還算滿意。

長距離的安定是我很重視的一環,有時候會有朋友說,煞車OVERHEAT,或是輪胎狀況不好等等,在我的觀點,其實如果會過熱,必須盡其所能去想如何分配煞車,讓煞車到達目的地時,還可以維持一定的工作效率,即使這煞車是原廠的,輪胎亦同,即便大鵬灣或以前的TIS,我不是不做秒數了,而是興致不高, 我的習性造成,與其要我三圈下來達成最快秒,我寧願跑十圈但是秒數都趨近,這樣也很有成就感, 當然這點我也沒法做到最好,不過沒有所謂最好只有追求更好,不是嗎?

寫了一堆,我也不知道分享這樣的養成跟觀念,對於在玩車的朋友有沒有幫助,但至少我自己是這樣一路走來,不論開什麼車,在哪裡開,甚至一般市區開車,極簡化一直是我力求達成的,為了減少方向盤舵角,練習帶煞,為了乘客舒適,盡可能去感受跟控制車身動態變化,一切造就了我現在的操控,或許有時候去回想自己的養成過程,也是滿有趣的事情。

雖然我沒多快,但是希望這樣的心路歷程,會對操控跟開車有興趣的朋友們,有點幫助,回頭看看自己的養成故事,也許可以讓自己的技術更上乘樓,我很幸運是在這條路上,我的初衷都沒變過,只是努力的力求更好。

PS: 越來越期待,七月初的鈴鹿之行 X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d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